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8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63篇
妇产科学   63篇
基础医学   1077篇
口腔科学   228篇
临床医学   1495篇
内科学   1797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357篇
特种医学   1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282篇
综合类   1724篇
预防医学   298篇
眼科学   112篇
药学   745篇
  8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18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494篇
  2020年   497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568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64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10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通过提取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数据,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37例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四种多模式镇痛方案:A组耳穴贴压联合股神经阻滞,B组耳穴贴压联合隐神经阻滞,C组塞来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D组塞来昔布联合隐神经阻滞。统计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第1、3、7天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 四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和7天,A组和B组的VAS评分均比C组和D组低。A组和C组股四头肌肌力在术后第1和3天明显比B组和D组差。A组和B组术后第1、3、7天PSQI量表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C组和D组。A组和B组术后第1和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比C组和D组大。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耳穴贴压联合单次收肌管隐神经阻滞更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睡眠,促进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患儿上肢骨折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手术患儿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7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2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组(D1组,n=24)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组(D2组,n=25),三组药液容量均为0.3 ml/kg。患儿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阻滞后24 h内镇痛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氢吗啡酮)的使用情况。记录膈神经阻滞、Horner综合征、声带麻痹、阻滞侧感觉异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D2组痛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R组和D1组痛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组和D2组阻滞后24 h内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氢吗啡酮使用率明显低于R组(P<0.01),D1组和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膈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未出现其余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0.2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和0.2 mg/kg可安全应用于患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减轻术后疼痛;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时明显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比较不同脉冲间隔时间下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模式和持续恒速输注(CEI)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单胎妊娠、头位、足月初产妇95例,年龄20~40岁,ASA Ⅱ或Ⅲ级,孕期37~41周,随机分为三组:传统CEI模式组(C组,n=31)、PIEB模式间隔时间60 min组(P60组,n=32)和PIEB模式间隔时间40 min组(P40组,n=32)。在宫口扩张至1~4 cm时,采用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注射负荷量后15 min为产妇镇痛开始时间。C组于镇痛开始后立即开启CEI模式,持续以10 ml/h恒速输注。P60组于镇痛开始后60 min开启PIEB模式,单次脉冲10 ml,脉冲间隔时间60 min。P40组于镇痛开始后40 min开启PIEB模式,单次脉冲10 ml,脉冲间隔时间40 min。镇痛泵配方为0.075%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100 ml,单次按压量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 h(t1)、镇痛后2 h(t2)、宫口开全(t3)和胎儿娩出时(t4)VAS疼痛评分、Bromage评分,记录t1—t4时胸段及腰骶段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镇痛药物用量、PCA有效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C组、P60组和P40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4时P60组和P40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P60组比较,t3、t4时P40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1时比较,t2—t4时C组胸段阻滞平面明显降低,t3、t4时P60组和P40组胸段阻滞平面明显降低(P<0.05);t2—t4时三组腰骶段阻滞平面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4时P60组和P40组胸段阻滞平面明显升高,腰骶段阻滞平面明显降低(P<0.05)。与P60组比较,t3、t4时P40组胸段阻滞平面明显升高,腰骶段阻滞平面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P60组和P40组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P60组比较,P40组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三组镇痛药物用量、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CEI模式相比,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并且40 min间隔时间优于60 min。  相似文献   
105.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躯干筋膜间的平面内区域阻滞技术,在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为了延长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时间,改善手术患者预后,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同佐剂复合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具有延长镇痛时间、减轻不适症状、改善肺功能等诸多优势。全文主要介绍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上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阻滞(SNB)后下肢肢端区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其预测SNB效果的临床效能。
方法 选择行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7例,男27例,女40例,年龄20~60岁,BMI 20~27 kg/m2,ASA Ⅰ或Ⅱ级。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SNB,患肢单侧注射0.3%罗哌卡因20 ml。记录SNB前1 min、SNB后5、10、20、30、40 min 阻滞侧胫前动脉区域和胫后动脉区域的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速度(TAmean)和时间-最大平均速度(TAmax)。阻滞后45 min,Hollmen评分≥2分的患者被定义为SNB阻滞成功。根据SNB是否阻滞成功将患者分为两组:SNB成功组(S组,Hollmen评分≥2分)和SNB失败组(F组,Hollmen评分<2分)。绘制SNB完成后10 min时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以预测SNB效果。
结果 本研究最终阻滞成功患者59例(88.1%)。构建SNB后10 min时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率的ROC曲线。胫前动脉区域PSV的AUC为0.893(95%CI 0.780~1.000),截断值19.22%,敏感性86.7%,特异性90.0%。EDV的AUC为0.748(95%CI 0.615~0.880),截断值48.65%,敏感性75.0%,特异性72.7%。TAmean的AUC为0.827(95%CI 0.728~0.925),截断值72.88%,敏感性68.3%,特异性100%。TAmax的AUC为0.850(95%CI 0.763~0.937),截断值 82.12%,敏感性70.5%,特异性100%。胫后动脉区域PSV的AUC为0.880(95%CI 0.790~0.970),截断值35.9%,敏感性68.3%,特异性100%。EDV的AUC为0.786(95%CI 0.659~0.913),截断值49.8%,敏感性81.7%,特异性70.0%。TAmean的AUC为0.804(95%CI 0.701~0.908),截断值 53.3%,敏感性68.3%,特异性90.9%。TAmax的AUC为0.852(95%CI 0.758~0.947),截断值 45.9%,敏感性76.7%,特异性90.0%。
结论 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临床医师早期预测SNB效果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及容量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体位变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腰麻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80例,男82例,女98例,年龄65~85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六组:0.45%罗哌卡因20 ml组(A1组)、0.45%罗哌卡因10 ml组(B1组)、0.45%罗哌卡因5 ml组(C1组)、0.25%罗哌卡因20 ml组(A2组)、0.25%罗哌卡因10 ml组(B2组)和0.25%罗哌卡因5 ml组(C2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腰麻前按照上述剂量行超声引导下术侧PENG阻滞。记录神经阻滞前、神经阻滞后5、10 min时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腰麻摆体位时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当天及第1天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神经阻滞前六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神经阻滞前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时A1组、B1组、C1组、A2组和B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5 min比较,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10 min比较,腰麻摆体位时C1组、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1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位时A1组、B1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腰麻摆体位时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2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时A2组、B2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当天B2组股四头肌肌力完5级例数明显多于A1组、A2组和B1组(P<0.05)。六组均无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前体位变动有良好的镇痛效果,0.25%罗哌卡因10 ml可提供良好镇痛的效果,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8.
脊柱的椎体和椎旁肌受脊神经背侧支支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竖脊肌深面与椎体横突之间,理论上可阻滞脊神经背侧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镇痛。与脊柱手术中的其他阻滞方式比较,ESPB具有较大镇痛优势,且并发症少。本文主要就ESPB的解剖学基础、操作方法、在各种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内容作一综述,为ESPB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40例。观察组的麻醉方案为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试验组的麻醉方案为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对比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切皮前(T0)、切皮后10 min(T1)、切皮后15 min(T2)、探查疝囊(T3)]的生命体征、麻醉质量以及进入麻醉恢复室后不同时间点[进入即刻(T4)、进入后20 min(T5)、进入后40 min(T6)]的疼痛情况和镇静情况,及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儿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2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T4、T5、T6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评分、Watcha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对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其麻醉方案不仅能获得更稳定的需流动力学特征,缩短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还能改善患儿术后的疼痛及镇静情况。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于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行单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120例,年龄80~100岁,纳入标准:年龄范围为80~10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手术指征;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原发疾病者;合并精神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对本研究麻醉方案过敏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A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PCSNB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麻醉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前后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同一指标在3个以上不同时间点上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PCSNB组麻醉操作时间显著高于GA组(t=17.74,P<0.001),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均显著低于GA组(t=7.56、14.59、7.60,均为P<0.001)。术后1 d两组血清bFGF水平均有所下降(t=13.14、6.82,均为P<0.001),但PCSNB组血清bFGF水平显著高于GA组(t=7.43,P <0.001)。PCSNB组术后2、12及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8.03、6.56,均为P <0.001)。术后1 d,PCSNB组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89、4.58,均为P <0.001)。 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减轻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bF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